師資陣容

專任教師

曾少千

教授兼所長

研究室:文學一館A-327

電話:(03)4227151 ext 33655

E-mail:
sctseng@ncu.edu.tw

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與當代藝術,近來所關注的課題包括:現代身體再現與運動文化;城市影像與社會記憶;戰後台灣攝影的歷史和論述。

專長領域

現代藝術史,當代藝術,攝影論述

學歷

1998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博士
1993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碩士
1990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

經歷

2024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傑出獎
2022-2023
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決選評審
2020, 2022
國立中央大學教學優良獎
2016-2018
科技部人文社會司藝術學門副召集人
2013
國立中央大學學術研究傑出獎
2013, 2017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學者
2012
CAA-Getty 國際計畫獎勵
2012-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2009-2011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2004-2012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副教授
2003-2004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1999-2003
淡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1998-1999
國立歷史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著作

2023
〈物換星移下的時間晶體〉,《行板:梁國龍攝影集》,台北: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2023年,頁104-107。
2023
〈如何閱讀光影家族〉,《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姜麗華、呂筱渝策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3年,頁46-52。
2023
〈禮讚職人和工具:劉柏村的雕塑考古學〉,劉俊蘭主編,《考古與當代冶煉:劉柏村個展2022》,新北市:劉柏村工作室,2023年,頁56-66。
2023
〈變動中的攝影觀:布列松在台灣〉,蔡昭儀主編、郭昭蘭召集,《水平的藝術史:藝術史編撰法在臺灣》,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3年,頁386-419。
2023
從風景到地方: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藝術學研究》,33期(2023.12),頁65-118。
2022
〈葉偉立的攝影敘事:文化記憶的行動與技藝〉,《星移:葉世強/葉偉立》,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22年,頁187-195。
2022
《現代身體的再現: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的運動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2021
〈奶油派和汽油彈:林羿綺的影像世界〉,《放映間》,台北:我親出版,2021年,無頁碼。
2021
〈如何閱讀臺灣地景攝影〉,《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台北:秀威,2021年,頁141-164。
2021
〈親密的前衛: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現代美術》202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21.10),頁6-15。
2020
〈困難的樂趣,未定的瞬間〉,Pierre Assouline著,徐振峰譯,《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台北:衛城,2020,頁7-14。
2020
〈純凝視的解散:游本寬的社會風景攝影〉,《台灣攝影家:游本寬》,許綺玲主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年,頁12-20。
2019
"Delacroix, Signac, and 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in Fin-de-Siecle France." Romantic Legacies: Transnational and Transdisciplinary Contexts, ed. Shun-liang Chao and John Michael Corrigan. London: Rouledge, 2019, chapter 5.
2019
〈現代美學的崢嶸版圖〉,《現代美術》,194期,2019年9月,頁53-66。
2018
〈影像接力,慾望流轉〉,《藝術認證》,81期,頁12-19。
2016
"Sport and Embodiment: Degas's Racecourse Scenes," in Perspectives on Degas, ed. Kathryn Brown, Routledge, 2016, chapter 2.
2015
"Material Consciousness in Paul Signac's Neo-Impressionism." Nineteenth-Century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Boston, March 2015.
2014
"Reenchanting the Modern World: Henri Rousseau's Performative Exoticism."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February 2014.
2014
"Nadar's Photography of Subterranean Paris: Mapping the Urban Body," History of Photography, vol. 38, no. 3 (August 2014), 233-254.
2013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複製、再現與傳播:近代版畫文化 》,黃桂瑩編,台北:群學。
2012
〈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記憶與社會類型〉,《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劉瑞琪主編,台北:遠流。
2011
〈面對米勒之外:美術館的西方藝術史特展問題〉,《藝外雜誌》,台北:雅墨文化,2011年1月,頁44-47。
2011
〈葛杭維的另一世界:自然史觀與社會諷諭〉,《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33期,2011年3月,頁217-278。
2011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藝術學研究》, 第8期,2011年5月,頁1-70。
2011
〈實證、記憶、寓言:庫爾貝的風景畫〉,The Journal of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12期 (2011年12月), 91-122.
2010
〈閱讀西方現代藝術典律〉,《從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頁26-34
2008
〈空間故事與美學之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現代美術學報》,15期,2008年5月,頁11-38。
2008
“Contested Terrain: Gustave Courbet’s Hunting Scenes,” The Art Bulletin, volume 90, no. 2 (June 2008), 218-234.
2008
〈米勒的耕讀美學〉,《歷史文物》,181期,2008年8月,頁25-37。
2006
〈Martha Rosler的時尚觀〉,《藝術與認同》,台北:南天,2006,頁217-251。
2006
〈維克多‧柏根的攝影─文本:城市漫遊與地方靈性〉,《文化研究》,2期,2006年3月,頁41-86。
2004
〈傷痛的場景:芭芭拉‧克魯格的社會身體寫照〉,《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意象與概念》,台北:南天,2004,頁209-238。
2003
〈我買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與消費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58期,2003年5月,頁251-296。
2002
〈藝術與社會學的交會:哈克與布赫迪厄的自由交流〉,《歐美研究》,32卷第1期,2002年3月,頁45-105。
2002
〈漢斯‧哈克的文化政治探索〉,《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2期,2002年3月,頁213-284。
1999
〈現代藝術中的烏扥邦:現實與理想之間〉,《視覺藝術》,2期,1999年5月,頁23-46。
1999
〈波西米亞藝術家:浪漫時期的文化現象〉,《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2期,1999年3月,頁197-213。
1999
〈從挑戰到對話:當代西方藝術與美術館〉,《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頁251-288,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1998
〈杜米埃的沙龍漫畫:為觀眾作史〉,《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1期,1998年12月,頁95-116。
1998
"Honore Daumier's L'Imagination Series." Oculus : Journal for History of Art 1 (1998): 72-86.

研究計畫

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110-113)
台灣地景攝影研究,1970-2020

2.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108-110)
寫實與古典:Thomas Eakins的人體再現

3. 科技部學術專書寫作計畫 (106-108)
運動現代性的身體圖景

4.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102-105)
新印象派的自然烏托邦:席涅克與克羅斯的作品研究

5.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100-102)
自然的奇觀:盧梭的叢林畫作研究

6.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9-100)
現代城市的圖像與文件:納達的巴黎攝影

7.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7-99)
演化論的藝術迴響與社會涵義1860-1900

8.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5-97)
十九世紀自然史與奇幻藝術--以Grandville和Redon為例

9.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4-95)
再探庫爾貝的風景畫

10.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2-93)
維克多‧柏根的視覺作品與理論專題研究

1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1-92)
再現與經驗的橋樑:瑪莎‧蘿絲勒的藝術

12.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90-91)
芭芭拉‧克魯格的圖像與文字運用

13.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89-90)
漢斯‧哈克:探索文化政治的藝術家

常開課程

現代藝術與大眾文化專題、風景與空間專題、藝術史理論與方法、攝影歷史與論述、當代繪畫美學。 大學部課程: 現代藝術史、攝影與文化、藝術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