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藝術學研究》第二十三期(JOURNAL OF ART STUDIES 23)
林文淇
2018年12月


目次
───────

圖版

學術論文

009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
「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051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
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099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127 遊園花王子︰
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 「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The Taiyupian Star Phenomenon from the Late 1950s to Early 1960s: the “Dream of Stardom” and “Hong Kong Fever
/ 梁碧茹 Pi-Ju Liang
 
關鍵字:臺語片、明星夢、香港熱、國族主義、現代性  
◎ 點閱:41  ▼ 下載:119
 
檔案下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pdf
 
 
本文討論臺灣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隨著臺語片興起所出現蓬勃的「明星熱」與「香港熱」的現象。筆者認為當代報章雜誌關於臺語片明星的報導,一方面呈現當代社會對於臺語片興起的反應,另一方面,報導撰文的修辭也體現主流意識形態運作的軌跡。透過閱讀「明星夢」與「香港熱」的相關報導,本文辨識出「國家化國語片」與「省化臺語片」的態度與修辭,其將剛興起的臺語片和明星與中國中心國族主義接合起來。然而,關於臺語片明星的香港經驗,報導中所流露出對現代大都會的渴望——無論出自於明星本身或是媒體對於明星香港經驗的詮釋,顯示了中國中心主義意識形態無法完整地框架與收編此新興文化。
 
 
女性復仇與母回歸:1970年代後期 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星的形象轉變
From Avengers to Desperate Wives: Women's Movement, Taiwan Pul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Star Images (1979-1985)
/ 卓庭伍 Ting-Wu Cho
 
關鍵字:明星研究、社會寫實片、女性復仇片、新女性主義、 文化霸權  
◎ 點閱:50  ▼ 下載:116
 
檔案下載:女性復仇與母回歸:1970年代後期 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星的形象轉變.pdf
 
 
本論文從冷戰後期開始鬆動的東亞地緣政治、台灣鄉土文學發展和女性運動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切入,分析陸小芬、楊惠姍二位社會寫實女星於七ま年代末至八ま年代中期的明星形象轉變。在國際情勢遽變、政經政策轉向的七ま年代末期,台灣出現了社會寫實電影風潮,並快速演變為低成本、短線獲利、遊走在電檢制度與道德邊緣的剝削片,寫下台灣電影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裸露的女體、血腥暴力的畫面、社會邊緣的主題帶來視覺震撼與快感,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對國家審查的挑逗、對抗與合謀。社會寫實片中最受歡迎的「女性復仇」類型也捧紅了「二陸一楊」等穿著清涼薄衫、揮舞著刀械的女星,在銀幕上展現與瓊瑤明星孑然不同的大膽、墮落女性形象。社會寫實片沒落之後,許多女星消失在銀光幕前,而藉著《上海社會檔案》(1981)、《女性的復仇》(1981) 等女性復仇片走紅東南亞的陸小芬、楊惠姍也開始轉型挑戰現代與鄉土文學改編作品,改變了體型與演出方式並得到國際影展與主流媒體的認可;她們逐漸隆起的小腹、母性的身體承載了歷史傷痕,書寫了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國族寓言,然而豐腴的胸脯與雪白長腿卻已烙下了「女性復仇」的印記。本文分析陸、楊二人的銀幕形象轉變以及聚焦於二人身體型態與展演的文化媒體論述,從乘載慾望的女人轉化為禁慾的母親,她們的形象周旋於女性自主與保守意識之間,反覆勾起電影與大眾文化對女體的迷戀與焦慮,同時反映台灣女權運動發展的困境,體現互相矛盾的現實想像、意識型態不斷對話與詰抗的文化歷史過程。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關鍵字:臺灣電影、社會寫實片、女性復仇、色情與藝術、 新女性、《瘋狂女煞星》  
◎ 點閱:21  ▼ 下載:108
 
檔案下載: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pdf
 
 
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臺灣電影工業出現大量以暴力、色情為賣點的「社會寫實電影」,雖然女性復仇主題在社會寫實電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目前研究並未針對該類型中的色情及女性議題做進一步討論。本文將重新爬梳女性復仇電影興起的背景並深入探討臺灣從1970 年代中期開始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該類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章前半部將女性復仇片置於臺灣197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場「色情與藝術」論戰以及逐漸開放的媒體潮流中,討論當時社會寫實電影如何以藝術性及寫實主義之名為女性復仇片的色情解套。除了傳播媒體尺度的改變,臺灣社會中的女性地位也出現劇烈變化,從1960年代末期大量女性加入職場開始,到後來1970年代非官方主導的女性運動,都迫使社會面對新女性與傳統男性主導社會的衝突。藉由分析女性復仇片中所形塑的大膽、越界女性影像,特別是楊家雲的經典作品《瘋狂女煞星》(1981),本文進一步討論該類型如何反映當時婦女問題以及社會對新女性的理解及批判。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關鍵字:楊凡、 性別、華語電影、《海上花》、《遊園驚夢》、《淚王子》  
◎ 點閱:12  ▼ 下載:71
 
檔案下載: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pdf
 
 
楊凡是拍了 12 部劇情片的華人導演、是對 LGBT 影像再現耕耘了將近三十年的電影工作者。本文專注於三部楊凡的華語片──在澳門拍攝的《海上花》(1986),在蘇州取景的《遊園驚夢》(2001),在高雄拍製的《淚王子》(2009)──分析它們的性別演敘。《海上花》以異國風情樣貌講述一個「毒販白粉妹和女同性戀的故事」 《遊園驚夢》以華麗的戲曲裝扮創意地再敘一個民國版。的《牡丹亭》 《淚王子》則是以女女戀情及魅影旋律呈現一個眷。村裡的白色恐怖故事。本文以形式分析檢視這三部電影,強調它們的關鍵處,或說精彩處,在其性別語彙的運用及浪漫情懷的表述。論文透過三部影片帶引出楊凡的性別羅曼史,凸顯楊凡在華語區對性別多樣呈現所作的投注。
 
 
 
聯絡信箱 :JournalofArtstudies@gmail.com, ncu3650@ncu.du.tw•傳真:(03) 42255098
© 2008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N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