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藝術學研究》第二十四期(JOURNAL OF ART STUDIES 24)
巫佩蓉
2019年06月


目次
───────

學術論文

001 葉嘉華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081 林雯玲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151 于禮本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213 彭宇薰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A New Queen and Her Spanish Gown: The Depiction of Clothing and its Connotations in the Painting The Wedding of Maria de'Medici and Henry IV by Jacopo Chimenti da Empoli (1600)
/ 葉嘉華 Chia-hua Yeh
 
關鍵字:文藝復興肖像畫、雅客柏.安波里、婚禮、服裝、瑪麗亞.梅迪奇  
◎ 點閱:41  ▼ 下載:121
 
檔案下載: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雅客柏 安波里所繪 《瑪麗亞 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 服裝描繪與其意涵.pdf
 
 
雅客柏.安波里在 1600年所繪的《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群體肖像,是為了紀念梅迪奇家族與法國王室聯姻而繪,用以彰顯家族光榮的重要歷史事件。這張大型肖像中人物眾多,畫風細膩,亦是婚禮肖像中的傑作。隨著近期文藝復興服裝史研究興起,學界逐漸意識到服裝具有豐富的文化社會意涵肖像畫中服裝描繪,也進而成為了解受畫者身分、地位以及當時代文化意義的重要線索。然而,目前針對《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一畫的討論中,學者不但沒有從婚禮的脈絡去考量,亦未了解畫中細膩的服裝描繪所蘊含的意義。因此,本文以畫中人物的服裝細節為研究核心,從當時的政治情勢、肖像藝術發展以及婚禮視覺文化等面向,探討十六世紀婚禮肖像畫的形式演變、觀者的視覺經驗以及此肖像畫中幽微而重要的政治文化意涵。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Reading Hogarth's Painting Garrick as Richard the Third as a Theatrical Document and Social Text
/ 林雯玲 Wen-ling Lin
 
關鍵字:威廉.霍加斯、《 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 》、大衛.賈里克、自然演技、劇場圖像  
◎ 點閱:27  ▼ 下載:59
 
檔案下載:閱讀威廉 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pdf
 
 
十八世紀英國著名演員與劇場經理人賈里克( David Garrick)以「自然」演技縱橫倫敦舞台超過三十年,其圖像更成為廣大戲迷最愛收集的商品之一。當時不僅畫家喜歡畫名人賈里克,賈里克亦喜歡入畫。流傳至今的賈里克肖像及 與圖像數量超過三百多幅,遠勝過當時期的任何一個人。其中,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745年所繪的油畫《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其印刷圖像成為十八世紀英國流傳最廣的劇場圖像,也常收錄在現今劇場史書籍,彷彿被視為賈里克自然演技的證據。然而,欠缺說明,觀者如何得知它和賈里克演技的關聯並避免落入詮釋的陷阱?此外,這幅畫不尋常地混合肖像畫和歷史畫兩個類型,描繪賈里克扮演其著名舞台角色英國國王理查三世的戲劇場景。霍加斯的畫作向來以敘事性和劇場性著稱,那麼,他透過這幅類型混雜、主題獨特的畫作欲建構的敘事為何?本文將「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 」圖像置於筆者所測繪的劇場圖像學三個分析架構中的前兩個範疇來「閱讀」。 首先,在劇場史學研究範疇下視劇場圖像為記錄文件,審視該張圖像可能揭露的賈里克的演技方法與詮釋陷阱。第二部分進一步在文化研究範疇下視圖像不僅是指涉他物的文件,亦是值得研究的物件,探究圖像作為社會的潛文本隱藏何種(繪畫和劇場)藝術價值觀、文化概念,以及牽涉的商業力量。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A Thousand-Miles Connection –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Stained Glass of the Holy Family Church in Taipei
/ 于禮本 Yu, Li-Pen
 
關鍵字:臺北聖家堂、李維克、彩繪玻璃、基督教藝術、拿撒勒畫派  
◎ 點閱:6  ▼ 下載:34
 
檔案下載: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pdf
 
 
本文旨在探討臺北聖家堂內源自法國李維克工作坊在1878年為韋爾維耶市聖心堂(比利時)所製作彩繪玻璃之文化意涵與價值。透過彩窗原貌、場景排序,與閱讀模式的重建, 及 藝術風格的分析、主題內容與圖像的探討,以釐 清彩繪玻璃與教堂空間及觀者的關係、重現它們在比利時聖心堂的原貌、在禮儀空間中的角色,以及所反映出的拿撒勒畫派理念、天主教復興運動、聖徒崇拜風氣,與當代彩繪玻璃工作坊的發展及運作模式。隨著這些彩繪玻璃在2000年被重新安置在臺北的聖家堂,它們的功能也隨之改變;禮儀特色被淡化,但教育及展示特質被加強;與觀者的距離更為親密,同時也成為介紹西方宗教藝術的橋樑。這些彩繪玻璃的歷史文化意義因著異地再利用而更為豐富,足為臺灣的珍貴文化資產。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True or False as It Is: Zen Enlightenment in John Cage's Music
/ 彭宇薰 Yushun Elisa Pong
 
關鍵字:約翰.凱吉、禪意音樂、禪宗美學、機遇性音樂、機遇性操作  
◎ 點閱:19  ▼ 下載:55
 
檔案下載: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pdf
 
 
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以其「反藝術」的創作,不僅深深地擾動了音樂界,更擴散到其他藝術領域,催生後現代的多元性 狀態。而這一切的發生,與二十世紀的「禪」熱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以凱吉習禪的大時代與個人背景談起,陳述東學西傳中的某些偏差現象;繼之從「寂靜」、「空」、「公案」、「緣起性空」等概念,參考各家說法,批評凱吉作品中或接近或偏離「禪意」的作法。整體而言,具備強烈宗教人格的凱吉在中壯年時,傾向以音樂模擬、闡釋他認可的禪佛概念,卻因為種種原因產生落差與偏離,導致音樂界與宗教界對他的作法皆頗具微辭。但他晚年的創作如《龍安寺》、「數字作品」系列等,在一種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張力中,其簡潔之氣直接呼應了東方禪宗美學裡枯高、幽玄、靜寂等性格,印證凱吉在多年努力之後有了靈悟趨向,為東西文化交流留下具重大影響力並值得深思的成果。
 
 
 
聯絡信箱 :JournalofArtstudies@gmail.com, ncu3650@ncu.du.tw•傳真:(03) 42255098
© 2008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NCU.